很快就來到賽事的終點,看見一堆人在拍照。我雖然明天才跑,是先在此紀念一下。拍完照就往歌劇院的方向走去。結果道賽事的終點前面才發現,現場有管制人員,雖然歌劇院就在眼前,管制員就是不讓我過去,要我繞到賽道最後500公尺處的天橋,越過天橋再走去歌劇院。
由於現場人員眾多,且公園到處都是圍籬,我眼看報到時間9:15快要到了,只好跑了起來,抵達時導覽員已經開始在點名了。還好我事先網路上買好了票,否則還要排隊買票,這個時段還不一定有剩餘的票,就得另選時段,就會浪費很多時間。
這座傳奇建築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oan Utzon設計,因為預算與工程衝突,Utzon在建築中途退出設計團隊,由彼得·霍爾(Peter Hall)領導的澳大利亞建築團隊接手完成後續的工程。原本預算700萬澳幣的工程,最終花費高達1.7億澳幣,直到1972年才完工。更讓人遺憾的是設計師Utzon先生到死前(卒於2008年)從未回到雪梨歌劇院看到完工的樣子。不過,2007年雪梨歌劇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上唯一在設計師生前就獲得此殊榮的建築,而Utzon先稱也於隔年過世。
雪梨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基座內。Peter Hall為了讓歌劇和管絃音樂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演出效果,決定將兩者分開。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Concert Hall),最多可容納2679人。而歌劇在目前的Joan Sutherland Theatre瓊蘇莎蘭劇院,各有各自表演廳。走上2樓,準備進入歌劇院音樂廳內部。
哇!一進到音樂廳內部,巨大的空間,柔和的原木設計,壯觀的景觀讓人為之震撼與讚嘆,我感動的都快流淚了。這是全歌劇院最大的房間,擁有2,679個座位,這些座位中有2,100個正面表演台,其他12塊座位席則分布在兩側。舞台呈梯形,靠近觀眾的部分較窄,為14公尺。最深處的寬度則為17公尺,舞台後面還有供唱詩班使用的坐席。音樂廳大廳的天花板最高處距離地板25公尺。牆面上鋪裝著澳洲本土所產的白樺樹木板,這種木材可以吸收多餘回音。讓聲音自然傳播,不論你坐在前排還是後排,聽到的音色都幾乎一致。
走回地下室,來到這瓊蘇莎蘭歌劇院,這是第二大的表演廳,劇院名稱由來以澳洲傳奇女高音瓊·蘇莎蘭(Joan Sutherland)為名。 但因為我們僅30分鐘導覽行程,不包含這個部分的參觀與解說,所以無緣進入。
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是澳大利亞雪梨的標誌性鋼鐵拱橋,暱稱為衣架橋(有像嗎?),橫跨雪梨港連接市中心與北岸。它於1932年完工,是世界上最高的鋼鐵拱橋,並設有8條汽車道、2條鐵路、1自行車道和1人行道,提供多種交通方式。遊客可以步行、自行車騎行、乘坐火車,甚至參與「大橋攀登」(BridgeClimb)體驗,從橋頂欣賞壯麗的港口景色。大橋也是每年新年和澳洲國慶日煙火表演的背景,是雪梨極具代表性的地標。
沿著港邊步道行走。天氣很好,港邊休閒涼亭桌椅很多,附近咖啡廳餐飲店林立,是標準的海港遊憩風情。
大橋攀登費用,在Klook上還分成黎明攀登NT$8109、日間攀登NT$7326、暮光攀登NT$7718和NT$5837夜攀。我覺得貴,也沒有列入人生清單,所以就沒有去報名參加。
站在歌劇院外港邊,環拍了一遍後,我決定沿著往環型碼頭方向展開市區景的徒步之旅。
總結來說,雪梨環型碼頭(Circular Quay)是雪梨的交通樞紐與地標,位於雪梨歌劇院與雪梨港灣大橋之間,集渡輪、火車、輕軌於一身,可輕鬆前往塔龍加動物園、奧運公園等地標景點。碼頭周邊有海濱小徑、購物中心和餐廳,也常有街頭藝人表演,是體驗雪梨現代魅力與豐富歷史的理想地點,也是欣賞港口景色與參與跨年煙火的重要地點。
碼頭西岸,是澳洲唯一專門收藏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公共收藏館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 MCA)。該館展示澳洲及國際當代藝術作品,館藏超過4,500件,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為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博物館建築本身曾為澳洲政府的海事服務大樓,於1991年正式開館。
當代藝術館再往上走旁邊就是岩石區。
雪梨岩石區(The Rocks)是雪梨最古老的區域,1788年,歐洲殖民者在此登陸,是雪梨最早的定居區。 此地區建築主要由當地砂岩建造,因此得名。昔日囚犯與水手聚集的港邊,現已轉變為熱鬧的觀光勝地,您可在此漫步於古老的街道,欣賞歷史建築,逛逛週末市集,品嚐在地美食,並可透過博物館或導覽深入了解雪梨的殖民歷史。
想要了解岩石區的過去歷史發展,可以到這個免費的岩石區探索博物館來逛逛,他就在一條小巷中。博物館雖小,但建物也有三層樓高,目前開放1、2層樓。這邊遊客不多,很適合像我這樣想鬧中取靜又喜歡歷史的人來逛逛。
雪梨岩石區有提供免費徒步導覽,這類型的「隨意付費」旅遊會根據導遊的表現和您的預算來決定給予小費。此行程將帶領遊客探索岩石區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並會介紹該區的歷史地標。
假日市集
岩石區有一個著名且熱鬧的週末市集,每週六和週日早上10點至下午5點開放,聚集約100個攤位,販售各式手工藝品、服飾、裝飾品、澳洲當地美食和異國小吃,同時也有街頭藝人表演,提供豐富的購物和娛樂體驗。 今天剛好是周六,難怪這麼熱鬧。
中午在岩石區的中央大樓廣場吃泰食打拋豬飯。結果後悔了,因為忘記吩咐店員不要太辣,結果嘴巴被椒麻辣了一個下午。
雪梨天文台
雪梨天文台是一座小巧精緻的義大利式建築,設有南北兩個銅製圓頂,內有天文望遠鏡。 天文台最初建有防禦工事,因為它就在一個小山丘上(天文台之丘),在19世紀改建為天文台,主要用於天文觀測和天氣監測。
Cockle Bay Wharf海扇灣碼頭。這裡是一個熱鬧的海濱餐飲和娛樂中心,匯集了超過11間提供各種菜餚的咖啡館、酒吧和餐廳,從新鮮海鮮到現代澳洲菜應有盡有。
達令港 (Darling Harbour)我覺得是雪梨市區最好逛、最值得一遊的景點,是世界上最大的濱海遊樂勝地之一。達令港過了高架橋往內陸走就是太巴塱公園 (Tumbalong Park)。寬敞的空間、舒適的規劃,無論遊客或是當地居民,走到這一區就像是走進了休閒公園,可以隨意在草地上坐著野餐、聊天打盹,還很棒的兒童遊樂設施,可以把噴水池當作私人游泳池,小孩可以盡情的玩水,攀爬繩索、溜滑梯遊樂設施。整個達令港景點腹地非常大,如果要每個景點都進去逛上一逛,一天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的,因為這裡除了各個城市設施,景區內現代化的高樓林立,港濱碼頭遊艇停泊各處,有規劃良好的人行道,附近還有博物館、水族館、海港購物中心等,每次選個主題可以逛上好幾個週末呢!還有有許多大大小小坐落於此的景點座,加上晚上還會有著名的煙火施放,一片繁榮富庶的景象,讓我聯想起大唐盛世的"長安不夜城"。
備註:「太巴塱」這個詞源自阿美語"Tafalong",意指「有很多白色螃蟹的地方」。 它同時也是台灣花蓮縣光復鄉的一個阿美族部落的名稱,也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以其豐富的傳統文化、紅糯米種植及棒球運動聞名。
戲水噴池
人行步道
走過兒童遊憩休閒區後,來到達令廣場購物區。Darling Square(達令廣場)是位於雪梨達令港(Darling Harbour)區域內的一個特色商圈,以其獨特的建築、各種特色小店、美味餐廳和咖啡館聞名。 與廣泛的達令港相比,Darling Square 更強調精緻的美食、下午茶文化和獨特的設計感,例如鳥巢狀的 Exchange 建築,是該區域的標誌性地標。
這棟多用途的公共建築只有7層樓高,當中主要是雪梨市立圖書館與一間托嬰中心,低樓層的地方則是商業區域,包含餐廳、咖啡館、商店與一座生鮮食品市場。
雪梨的中國城是澳洲最大、南半球最大的唐人街,以其豐富的亞洲美食、文化節慶和多元的商店聞名,是體驗亞洲街頭小吃和美食的熱門地點。這裡有從高級餐廳到隱密的麵館、亞洲雜貨店、茶餐廳等各種商店,是體驗雪梨豐富亞洲文化和活力的重要景點。
牌坊的旁邊有一間皇冠海鮮酒家和附設的皇冠麵包餅店,而兩店中間的小窗戶,就是販賣帝皇餅(Emperor's Cream Puff,$0.7AUD/EA)的地方了!小小的帝皇餅,由全蛋蛋糕加奶黃內餡組成,一口一個,有點像煎餅雞蛋糕。排隊人多,我就沒有買了。
路上還看到不少熊貓外賣的電動車滿街跑。這可不是台灣的Foodpanda,而是雪梨當地的Hungry Panda,聽說海外的外送平台,它的覆蓋率達90%的亞洲餐館或超市。這是兩家不同的公司喔。
Foodpanda為德國公司,HungryPanda則是一家源自英國的外帶平台,由在英國的華裔留學生劉科路於2017年創立,主要服務於海外華人社區。
唐人街(實際是Hay St)有一個很大的商場Market City,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店鋪商品,還有一條美食街。
商場內也有一間非常好逛的超市:泰記生鮮市場,裡面有種生鮮蔬果、牛奶,還有亞洲各國的泡麵和零食。從逛的人潮比例來看,亞洲臉孔非常的多,澳洲確實慢慢往亞洲來靠攏了。
這裡竟然還有中國國民黨駐澳洲總支部,這裡有這麼多票嗎?其實這是一棟歷史建築,樓下應該出租牟利,足以支應開銷。國民黨澳洲總支部的歷史始於清末的革命運動,以雪梨支部為核心進行拓展,並在中國國民黨改組後於1924年正式成立總支部,成為澳洲獨特的海外政黨組織,負責管理澳洲、紐西蘭、大溪地及南太平洋群島的黨務,並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扮演了籌集革命捐款、爭取婦女參與等關鍵角色,即使在國民黨失去台灣執政權後,澳洲總支部仍能屹立不搖。
我在青年旅館有一位墨爾本的大陸跑者,他推薦我Lee's Dumpling李記湯包這一家華人餐廳,物美價廉。我點了主料為鴨血和鴨內臟的老鴨粉絲湯,果真一吃驚為天人,湯頭清爽甘甜而不膩,讓我連兩天都跑來吃,非常讚!
走路回青旅的路上,又見到了聖母主教座堂。教堂位於海德公園對面,是澳洲最大教堂,以其19世紀哥德復興式建築聞名。儘管教堂歷經火災和重建,現今的建築風格獨特,2000年建成的雙塔成為雪梨地標,內部則以華麗的彩色玻璃窗和精巧的碎石地板圖案著稱。它也被稱為「澳洲天主教堂之母」,是信仰中心和重要的旅遊景點,2008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訪問這座教堂。
後一篇:1140831雪梨馬拉松-75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