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1050722波波俄Day6維爾紐斯_十字架山_隆黛爾宮_里加

清晨4點多就醒來,從飯店窗外看出去,可以看見美麗的內里斯河(Neris River)及沿岸景觀。雖然天空有點陰霾,也下著毛毛細雨,但也不失為跑步的好天氣,穿了球鞋就出去跑了。


內里斯河(Neris),是尼曼河主要支流,發源於白俄羅斯,流入立陶宛後在維爾紐斯市區接納維爾尼亞河後,於考納斯注入尼曼河。涅里斯河全長510公里,其中白俄羅斯境內275公里,立陶宛境內235公里。


內里斯河兩岸的步道整理的還不錯,一大清早或傍晚時分常可見市民在此運動。


細雨濛濛的內里斯河畔,華廈燈火的倒映在河面上隨著漣漪閃動,異國的清晨,別有一番風情!


只可惜河岸步道有些路段在整修,加上下雨路面濕滑,所以得很小心的跑,也不可以只顧拍照賞景。


我只好跑在河岸上方公園內的連鎖磚道上,筆直的道路,跑步、騎車都非常適合。


公園內小丘上設置的裝置藝術,景觀燈依舊盡責的投射出美麗的光束。


折返後沿著河岸上方道路回飯店。這時對岸高處的蓋迪米諾(Gedimino)山丘已經清晰可見。


鏡頭拉近,古堡已成廢墟,山坡也在整建中。它是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Gediminas)狩獵時,夢到一隻狼站在山頂引領著其他狼群呼嘯,為此,大公即在此興建此古堡,在此山頂可以望見美麗的維爾紐斯古城。


河岸上永遠讓人看不膩的美麗古典建築,難怪歐洲總是讓人想一來再來。同團中有對70歲的屏東夫妻聽說已經是第十次到歐洲來玩了!


河岸上的紅色字樣是什麼意思?這可是立陶宛文。依稀記得,昨天問過當地導遊,好像是"我愛你"!


剛剛跑過維修道路的地方,現在竟然有人悠閒的釣起魚來了!


內里斯河畔竟然有間大學,Google後才知道這是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立陶宛教育科學大學,它可國立屏東大學的締結國際姐妹學校。


再跑過去可就要往新城區去囉!在此回頭打道回飯店。


今天跑了8.5公里,消耗423大卡,待會早餐就可以多吃些了!


飯後,我們要前往拉脫維亞,今天又要拉車大概370公里。沒辦法,波羅地海三小國,一天一個國家,拉車要花不少時間啊!這次東歐行,路上遇到不少道路在施工整修。因為冬天下雪很冷,所以各國大多利用夏天天氣好的時候,進行道路的維修。
往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途中,我們會參觀兩個景點,立陶宛北邊界的十字架山(上圖 Siauliai附近)及拉脫維亞南部的隆黛爾宮(上圖包斯卡附近)。


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Siauliai)或譯成修雷,以北12公里處的一個朝聖地。其確切的起源無人知曉,不過據認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從前的一個軍事掩體處。


幾個世紀中,前來朝聖的天主教徒在這裡安置了許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愛國者的雕塑、聖母雕像以及數以千計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經。目前十字架的數量據估計大約有50,000個。(來源:維基百科)


停車場旁有紀念品的販售區,方便參觀或前來禱告者,可以在此先購買十字架。有點類似去台灣廟宇拜拜前,先在附近店家購買金香的味道。


從停車場還要走路約200公尺才到十字架置放區。十字架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十字架堆積如山。


這裡雖然放置有大量的十字架,卻不是公墓,所以也沒有墳墓。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東歐原有的政治結構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獨立。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為和平、為國家、為立陶宛獨立戰爭期間失去的親人祈禱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間,立陶宛被蘇聯占領後,立陶宛人持續不斷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證明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身份、宗教信仰和傳統。


儘管蘇聯政府至少三次用推土機夷平這個地方,但是十字架移除後,又有人插上,如此前仆後繼,展現立陶宛人堅毅和平的抗爭。


立陶宛獨立後,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十字架山,在園區前立了這尊十字架,宣布這是一個盼望、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十字架下方碑石上刻著教宗的講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結束參觀十字架山後,我們就將離開立陶宛,前往波羅地海三小國中的拉脫維亞。這三個難兄難弟獨立後都加入了歐盟及申根國,所以在這裡兩國邊界上,當然也沒有邊防檢查。左方紅頂建築該是舊的邊界管制站,現在猶如台灣高速公路上廢棄的收費站。


隆黛爾宮距離十字架山約77公里,是位於拉脫維亞城市包斯卡(Bauska)以西12公里處的一座宮殿建築。在園區內的簡介「看板」上,我突然發現,拉脫維亞的縮寫竟然是LV,那境內應該有很多包包可買囉?


從停車場還得走一段路才能到隆黛爾宮。還好這段路的兩旁有著高聳的喬木遮蔭。


這些喬木中大多是這歐洲七葉樹,又叫做馬栗。我原先以為是胡桃,後經璧君同學指教才又長了知識!


終於來到隆黛爾宮,很驚訝進了門後到宮殿路上的這片廣場竟然是一片黃土。雖然此宮地處偏僻,但是與宮內豪華裝飾相比,外面這裡應該要再加強整理一下吧!


在宮殿屋頂竟然發現了一窩送子鳥的巢。原來我在沿途公路兩旁,見到高高柱子上所築大大的巢就是送子鳥耶!


Google後得知,原來這一帶是送子鳥大本營,在波蘭邊境的Zywkowo甚至有個送子鳥村稱號。每年春夏之際,由非洲南方飛來的鸛鳥在此築巢繁殖,政府還補助農戶認養鳥巢,替他們在屋頂加固金屬圓盤,送子鳥每年就會往上搭建新巢。


這隆黛爾宮是由義大利巴洛克天才大師巴托羅米歐所設計建造,他同時也是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的創造者。他在1730年為當時的柯蘭(Courland,拉脫維亞西南部大片區域)公爵比榮(Ernst Johann Biron)所打造的夏宮。1795年俄國併吞柯蘭地區後,凱薩琳大帝把這座宮殿送給了她的情人Zubov王子。


正式參訪宮殿內部時,禁止照相,但是如果你付5歐元,買了可照相的貼紙貼在胸前,就可以大大方方照相了!

此宮在1972年改成一座博物館,共138個房間,約40多個對外開放。宮殿中間和東翼為公爵住的地方,西側則為其他家人住所,以及其他各種廳室。戶外則為巴洛克式花園。


黃金廳是整座宮殿最奢華的地方,也是當年公爵接見賓客的大廳,牆面上有鑲著黃金的大理石。


黃金廳的天花板是巨大壯觀的天使彩繪,令人目眩神迷。


白廳是專為舞蹈設計的舞蹈大廳,純白色調更能襯托出盛裝打扮、翩然起舞的紳士、淑女們。


白廳牆上滿滿都是栩栩如生的浮雕,乍看所以浮雕都是對稱,事實上,上頭沒有一片是重複的,而且充滿想像力、張力及雕刻功力。


仰望天花板正中央,仔細看是一幅送子鳥哺育巢中雛鳥的浮雕,幾可亂真的畫面已成白廳中的經典。


牆上陳列的中國瓷器都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作品。


玫瑰廳也是另一個有名的地方,矯飾的大理石、成串色彩豐富的花朵,並以銀飾取代黃金。整個廳以粉紅色調加上華麗繽紛的花朵鋪陳,洋溢著浪漫綺麗氛圍。


天花板彩繪是春天、花之女神及其侍女。此主題看似從天而降延伸至牆壁上,配合著21條垂懸下來的玫瑰花環。


公爵寢室呈現綠色色調,床兩旁放著兩座青瓷火爐,天花板彩繪是維納斯女神、情人戰神及其兒子愛神邱比特。


走過中央廊道從窗外看出去,就是隆黛爾宮後面花園,標準巴洛克式設計風格。


公爵餐廳又名為大理石廳,名稱主要來自它的大理石灰泥裝飾牆壁,非常克制的僅僅用藍灰色調。


天花板則是雕刻的華麗多彩,不同於其他廳室天花板多為神話人物壁畫,此公爵餐廳則是一整園花彩裝飾。


遊戲廳是打撞球、玩紙牌的地方。


後面就是巴洛克式花園,歐洲的宮殿幾乎都是如此的設計。


園區裡種的最多的就是玫瑰花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都有,美不勝收。


離開隆黛爾宮後,直奔北方80公里外的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拉脫維亞就像三明治一樣,南北夾處在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之間,西臨波羅地海,東接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歷史上,德國、瑞典、俄羅斯、波蘭都曾經覬覦並統治過拉脫維亞。故幾世紀以來,一直是個多民族國家,目前境內拉脫維亞人佔了6成,俄羅斯人將近3成。國土面積6萬4千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00萬,人均GDP為14000美元。


里加Ri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也是3個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800年的歷史,型塑出獨特城市風貌與傳統。她被稱為東歐的巴黎,歷史中心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認識里加最佳起點就在這黑人頭之屋。她位於市政廳對面,始建於1344年,16、17世紀之交,荷蘭文藝復興風格轉濃,立面山形牆上的石雕金屬裝飾於焉完成。19世紀末,山牆的壁龕上又加上漢薩同盟標誌及象徵海神尼普頓(Neptune)、商業神莫丘利(Mercury)等4尊鍍鋅雕像。二戰毀損後,1999年12月28日才重建完成。

里加和愛沙尼亞的塔林一樣,都有相同的黑人頭信仰,由一群海外年輕單身商人組織的基爾特(Guild,同業行會),信奉黑人守護神聖摩里西斯,行會所在之地便被稱為黑人頭之屋。

市政廳建於1334年。在歐洲,市政廳廣場幾乎是每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方與象徵。二戰期間市政廳幾乎被摧毀殆盡,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後,根據照片、歷史文件一一重建,2002年仿自戰前的市政廳才再度面對世人。

過去,在黑人頭之屋的大門上寫著:「如果有一天我倒塌了,你必須重新再把我豎立起來。」這句話果真應驗,里加市民也遵照銘文上的承諾,賦予老建築新生命。

在廣場前有一尊羅蘭雕像,二戰期間,這尊舞劍的羅蘭雕像神奇的存活下來。14世紀,羅蘭雕像大量出現在北德地區,作為正義和自由的象徵,被認為是一個公平的法官。

距離市政廳幾步之遙的拉脫維亞步兵廣場,豎立著這尊高大的暗紅色花崗岩步兵雕像。據說此象徵性步兵團在一戰時曾對抗俄國皇軍;十月革命時,並為列寧組了一支禁衛軍,也是後來蘇聯紅軍的一支強悍隊伍,名為拉脫維亞紅色步兵。不過,拉脫維亞獨立後,不少人對此紀念物有不少意見。

這座幽暗呈墨綠色的拉脫維亞佔領博物館,1970年原本蓋來做為拉脫維亞紅色步軍的紀念館。如今博物館裡陳列的是1940-1991年,納粹德國和蘇聯佔領期間所有被殖民的照片、地圖和歷史文件,其中一塊無名碑文上寫著:「他們把所有東西都拿走了--我們故鄉的土地、我們的榮耀,以及我們的名字。」透露拉脫維亞人民心中的悲涼。

在道加瓦河、阿克曼橋對岸的這棟國家圖書館,充滿現代感的設計,但裡面卻沒有半本書,因為導遊說通通電子化了!呵呵!

接著我們來到聖彼得教堂,這是里加舊城天際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物,123.25公尺高的尖塔直衝天際。始建於1209年,15世紀初由羅斯托克石匠擴建。目前的鐘樓完成於1746年,歷史上曾遭雷電襲擊,其中兩次造成坍塌(1666年和1721年)。二戰以前,這是歐洲最高的木製建築。

戰爭期間,屋頂和鐘樓毀於大火。1970年代,蘇聯工程師重建教堂,並安裝了一部電梯,使人們可以在70米高處眺望里加風光。

教堂旁立有一尊2米高的銅製雕塑,從上至下分別是主人公雞、貓、狗和驢(像嗎?),聽說摸摸嘴巴會帶來好運,願望也會實現。難怪他們的嘴鼻都被摸得發亮!

廣場上有一啤酒車,顧客可以坐在旁邊的側椅上,協力踩下踏板讓車子移動,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聊天並瀏覽市區風光,好有趣的設計。

一旁斜對面是另一有名的聖約翰教堂,建於1234年。宗教改革之後成為路德宗教堂。教堂在1677年5月31日裡加大火時嚴重受損,但後來得到修復並增加了一個尖頂。

在教堂西南側外牆上頭有兩個張開口的僧侶人頭雕像。15世紀的時候,兩個修道士自願被圍在封閉的房子裡,與外界只有一個供送食物和水的小窗戶相聯繫。他們希望成為聖人,但沒有堅持多久,並因此而喪命。羅馬教皇沒有將它們封為聖人,因為他認為這兩個人僅僅是在個人的野心驅動下做這件事的。在19世紀就堂重修時,就發現了這兩個僧侶的遺骸。

歐洲中世紀有「窗戶稅」,大窗戶繳的稅較多,很多人為了避稅,就會把大窗改成小窗,甚至畫個假的窗戶。上圖的窗戶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您看出來了嗎?真是有趣的典故。

這個我就分得出來,因為左邊的窗戶有家鐵架,所以是真的。右邊的窗戶是畫出來的,所以沒有裝鐵架。

以前的房子沒有電梯,物資如何搬運上高層樓?最上方突出處有根滾棒,每層樓有個對外的出口,套上繩索後就可以輕鬆運送的想去的樓層囉,聰明吧!

琥珀博物館。波羅的海沿岸是盛產琥珀的海岸,因此在東歐這裡,到處都可以看得到很多販售琥珀紀念品的商店。

貓之屋是里加最逗趣的一間房子。原屋主是一位極富有的德國貿易商,他曾經被拒絕加入聲望地位象徵的「大基爾特」。為了報復遭拒之恥,他蓋了這棟豪宅,並在房子高塔頂端放置了發怒的貓,貓尾就對準大基爾特之屋。

為什麼現在是貓頭朝向對面的大基爾特呢?因為雙方鬧上法院,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衝突方休,後來貓還是轉了方向。

而這大基爾特之屋(右方有尖塔處),是由貿易商、工藝師所組成的行會組織。左方這棟白色建築則為小基爾特之屋,由工匠藝師所組成,房子裡記錄著舊里加幾世紀以來工匠藝術的發展。

位於舊城正中心的里維廣場,有著一片大草坪,廣場上擺滿了露天咖啡座及各式時尚名店,遊客自在散步其間,更顯優閒。

自由廣場位於里加新舊城交接處,廣場中央聳立著自由紀念碑。紀念碑於1935年,由拉脫維亞人民所捐獻蓋成,象徵拉脫維亞人渴求的國家主義。

廣場邊、電車旁的這個Laima鐘,建於1924年俄共時期,為了怕工人們遲到而影響作業,催促工人趕緊工作而設置。現在則是成為拉脫維亞人約地點見面的最佳場所。拉脫維亞最著名的巧克力,也是以”Laima”為名喔

公園旁的火藥塔,最早建於14世紀。在1621年瑞典大軍進犯摧毀之後,1650年重建成厚達2.5公尺的城牆,目前屬於戰爭博物館的一部分。

城牆邊遺留下來的砲台。

原來防禦城牆拆除露,建成目前拉脫維亞最長的連棟建築。

瑞典門是瑞典統治時代防禦城牆的一部分,原本有25座城門,如今僅剩下這座。傳說,一位里加當地女孩愛上一位瑞典士兵,但不見容於地方;於是被抓起來並塞到城門的城牆裡。後來有此一說,如果想要測試對方是否愛你,只要半夜經過瑞典門,如果能聽到兩位戀人情話綿綿,就表示你已找到真愛。

「三兄弟」緊緊相連,是里加舊城最著名的中世紀民宅。右手邊17號建於15世紀,山形牆的立面帶著濃濃哥德風。中間19號於1646年重建,是文藝復興時期矯飾主義風格。左手邊最窄的21號直到18世紀才出現。


這棟笨重黃色建築建於19世紀中葉,是新古典主義歷史時期的新文藝復興建築,從1920年起,這裡就成為拉脫維亞國會所在地。

里加大教堂及廣場。建於1211年,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教堂了,而且打從800年前,這裡已成為主教座堂,即是,大主教居住之所。教堂不只一次翻修重建,因此融合了早期歌德、晚期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風格。尖塔上裝有風向金雞,中世紀時里加居民生活非常仰賴風向,因此會在風向雞上一邊鍍金,一邊塗黑。當鍍金那邊面相城區時,就得趕緊跑向港口,反之則不必。

晚上夜宿於新城區的Radisson Blu Hotel Latvija Ri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