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1060812土耳其D9伊斯坦堡_蘇丹阿梅_藍色清真寺_大巴札_聖索菲亞博物館_托普卡匹

伊斯坦堡(Istanbul),一個以前教科書上鼎鼎大名又熟悉的歷史、地理上的地名,今天我身處其中,要以雙腳親自去踏上這歷史的足跡,用雙手去撫摸文化的溫度,怎不令人興奮與期待!


伊斯坦堡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側,是全球唯一橫跨歐亞兩大陸的城市。並曾作為歷史上羅馬、拜占庭和鄂圖曼三大帝國的首都,扮演全世界政治、宗教和藝術的中心長達2000年之久。


海濱邊遺留的古城牆遺跡,訴說著這座不平凡的城市,曾經孕育出許許多多令人驚豔的文化與史蹟,因此也在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走在前往蘇丹阿梅(Sultanahmet)廣場的山丘小徑上,充滿鄂圖曼風情的典雅建築,不經意間就能看見傳統與現代融合共生的角落,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滿足與讚嘆!


蘇丹阿梅廣場是拜占庭時期遺留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初建於203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修建,當時長約450公尺,寬約130公尺,是賽馬與雙輪戰車賽的重要場地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競技場淪為一片廢墟。如今修復後的競技場更名為蘇丹阿梅(Sultanahmet)廣場。目前廣場已經沿著賽道重鋪路面,可以看到當年留下的一泉三柱。


鐵欄杆內的這個青銅柱最早來自希臘德爾菲(Delphi),是希臘神話中的世界中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遷往君士坦丁堡,柱身高約8公尺,柱頂曾有3個蛇頭,所以又稱蛇柱(Spiral Column),是現存最古老的希臘時期紀念柱。


緊挨在蛇柱後面的,是廣場上最有特色的方尖碑(Obelisk of  Theodosius),309年由羅馬皇帝迪奧多西一世(Thedosius I)取自埃及路克索的卡納克神殿。原為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於西元前1550年所建。


此方尖碑是由整塊紫色花崗岩鑿成,碑身的圖騰迄今仍是清晰可見埃及的象形文字。


而方尖碑的底座是一塊四面均刻有浮雕的白色大理石,其中一面有迪奧多西一世在競技場觀賞戰鬥時的場景。


牆柱(Walled Obelisk)在廣場最南邊,大約是9世紀時由君士坦丁七世所建,高32公尺,原本外表有一層鍍金銅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遭到洗劫,如今只留下柱心,亦有君士坦丁紀念柱之稱。


德意志噴泉是威廉二世於1898年造訪土耳其時,送給蘇丹阿卜杜勒的禮物,噴泉以大理石與寶石興建,1901年於德國完工後運往土耳其。德國土耳其百餘年來一直交好。


接著參觀廣場旁的藍色清真寺。這座於1609年蘇丹阿梅一世時所建造,是建築師錫南學生賽德夫哈爾負責興建。外部共有6座喚拜塔,與麥加大清真寺數目相同,僭越伊斯蘭禮制。蘇丹阿梅便出資為麥加清真寺增建第7座喚拜塔。


我們由蘇丹阿梅廣場旁的這座城牆門通道進入清真寺。


進入城牆後,才會看到真正進入清真寺的門。


我們並未由此入清真寺。但若通過這個門進入則是前庭,為平衡整體結構,清真寺的禮拜殿與前庭大小約略相同。可以看得到前庭被一道拱廊所圍繞,中央設有一處六角形的水泉。


穆斯林進入禮拜殿前要有大淨、小淨,大淨即為洗澡,在生理期、房事、分娩後進行;小淨則為抹頭、洗臉、洗手腳等。但一般在進入禮拜殿前清洗即可。


清真寺外的喚拜塔。舊時一日5次宣禮員會爬到高塔頂端的陽台吟唱喚拜,聲音響徹伊斯坦堡,召喚穆斯林前往禮拜。但今日多用廣播代替。藍色清真寺的喚拜塔上分別有二到三座的陽台也是其特色之一。


入內參觀需要脫鞋,自己用塑膠袋提著。女性還得遮蓋頭髮。如果沒有自備頭巾,入口處有提供長袍與頭巾可以借用。


內部的牆和穹頂用伊茲尼克磁磚和彩色玻璃所打造,讓照射進來的陽光燦爛無比。由於華麗的銅藍色磁磚,此建築才有了「藍色清真寺」的別名,比起「蘇丹阿梅一世清真寺」,「藍色清真寺」這個名字好聽又美麗多了。


據說中央穹頂直徑有27.5公尺,高43公尺,四周還有30幾個比較小的半圓穹頂襯托,挑高的空間,展現大氣派的設計。


因為空間實在太大,鏡頭無法將全景一次收納進來。還好有自拍棒,才可以和穹頂合照。


要支撐這麼的建築和穹頂,非得有巨大的柱子來支撐不可。瞧,和這大柱子相比,我就顯得嬌小多了。


清真寺外,導遊宣布集合的地點,是片綠草如茵並有大樹遮蔭的地方。兩位美濃靚姝笑得跟土耳其八月的陽光一樣燦爛。


9:30離開藍色清真寺,走出城牆後就可以看到對面的聖索菲亞博物館,兩旁盛開的火紅紫薇在盛夏裡顯得特別漂亮。但我們要下午才會進去參觀博物館。


兩座清真寺之間有塊緩衝的小廣場公園,觀光客遊人如織。導遊也給我們20分鐘逛逛,拍拍照。


不是我們愛放閃,實在是太陽太大了,很曬!


因為有頂市集大巴札距離藍色清真寺不遠,所以導遊帶我們徒步走過去。途中還經過這個有軍人戍守的地方,軍車上並配有機關槍。土耳其去年發生政變沒有成功,所以伊斯坦堡市區不時還可以見到軍人,加強管制。


10:15來到了大巴札(Grand Bazaar)。土耳其文是Kapalic Carsi,翻成中文就是有頂市集。這可是世上最古老最大的市集之一,從1481年就已經存在的市場喔!


大巴札內至少有58條室內街道和4000多間商鋪,縱橫交錯,每天吸引的顧客介於25萬到40萬之間。領隊小閔特別叮嚀我們要記好集合的地方,不要迷路了。


這裡面的東西真的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在帝國時期伊斯坦堡是首都,又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天然良港,自古商業貿易鼎盛,香料可說是土耳其著名的大宗產品。


除了茶葉外,無花果、香菇、紅棗、咖啡豆等各式各樣的堅果乾可說是樣式繁多,令人眼花撩亂。


最令女性遊客喜愛與駐足的就是這五花八門的甜點,這些五顏六色的產品令人垂涎欲滴,實在很難抗拒購買的誘惑。但是每項甜品都非常的甜。


當然也有各種的編織品服飾。但是在大巴札這裡,如果你詢問價格,店家往往會先抬高價格。最初的開價往往與最後的成交價會有50%的落差,所以得學會殺價。否則就要找有不二價(Fixed price)商店來買。


市場內也賣有很多的燈飾,擺在店內都非常的漂亮吸睛。這種骨架材質通常都是黃銅與鐵,外面球體則是各色玻璃,透過彩色玻璃讓光線更美麗。


我忍不住想為自己家裡面,布置這樣一組具有異國神秘風味的燈飾,應該非常的浪漫。所以花了60元美金買了有五個燈球的一組吊燈。後來在不二價商店看,應該只要50美元。


下午1:30我們走路重回早上要去的聖索菲亞博物館。中午時分,天氣非常炎熱,看到伊斯蘭的婦女裹著黑色頭巾,全身包得緊緊的,只露出眼睛,雖然拿著冰淇淋冰棒,還是替她覺得熱啊!


聖索菲亞大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她是充滿違和感卻奇異協調的建築之冠。曾做為東正教教堂、羅馬天主教教堂與帝國清真寺使用。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之後,凱末爾為了讓各宗教文物和平共存,禁止宗教用途,改為博物館。


現址其實是第三代建築,第一代為360年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為拉丁柱廊式教堂,毀於政治動盪。第二代為迪奧多西一世所建,木製教堂在戰亂中遭祝融波及;第三代教堂為查士丁尼一世所建,集帝國境內各地石材,完成宗座聖殿形制的圓頂大教堂。


我們從西側進去,入口處的四面扶壁,是鄂圖曼帝國時期改建清真寺時,為了確保穩固而加建的,橋狀的部分就是飛扶壁


要進入內廳有九扇門,其中中間三扇開放進出,最高最雄偉的就是帝國之門(Imperial Gate),是帝王進出使用的。


大門上原本的十字還被巧妙地改成前進方向的指標,門面上依稀還看得見被修改的痕跡。


門口正上方有帝國大門馬賽克(Imperial Gate Mosaic)鑲嵌畫,歷史可追朔到十世紀。畫中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六世 Leo VI 向耶穌跪拜,象徵君王在神面前的卑謙,而耶穌也將世界的光與榮耀賜給君王。左邊圓圈黑色的是聖母瑪利亞、右邊是大天使加百列 Gabriel。


進入大廳,內心立刻發出讚嘆之聲!抬頭仰望可以看見博物館的大圓頂,旁邊還有好幾個半圓穹頂支撐,全部以大圓頂為中心,層層環環相扣,呈現出空間的設計感


大圓頂直徑有31公尺,高55公尺,旁邊共有40個小窗引進光線,運用帆拱將圓頂架在角穹與旗下的四條巨型柱子上。


在大圓頂下方可以看到多個寫著阿拉伯文伊斯蘭書法的大圓盤,為19世紀伊斯蘭書法家所寫,是當今最大的伊斯蘭書法作品。內容應該是書寫阿拉、先知莫罕默德及四大哈里發等。


往大廳內部走,地上會出現一塊彩色斑岩的地磚,據稱為「世界肚臍」,也就是世界中心之意,是歷代東羅馬帝國皇帝舉行加冕禮的位置。


在大廳角落有個巨大的大理石石瓶,來自貝加蒙遺址,是西元前3~4世紀希臘時代古物。蘇丹穆拉德三世下令遷來做為儲水用,作為穆斯林清潔身體之用。


位於西側廳靠近大門的地方,有一個神奇的廊柱,叫做淚柱(Wishing Column),終年冰涼帶有水汽,據說將手指放入柱子上的凹洞,順時鐘轉一圈,許的願望就可以實現。吸引了很多人去排隊嘗試。


朝向麥加方向的凹室,即為大教堂改制為清真寺時的聖龕(Mihrab)。伊斯蘭不供奉神像,聖龕是用來標註麥加的方向,所有穆斯林都會對著此方向朝拜。


聖龕右手邊的台階為講道壇(Minbar),是蘇丹穆拉德三世在16世紀時增建,是伊瑪目講道的地方。


位於聖龕上方半圓頂的鑲崁畫是聖母抱子像,這是東正教會的重要象徵。


聖馬瑪麗亞懷抱幼年的主耶穌,一般認為原有馬賽克在6世紀反聖像崇拜運動中遭毀,這幅應是9世紀時的還原品。


東方側廳中的圖書館為1739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增建,精美的鐵花格門後,曾藏有5000部鄂圖曼手稿,現已移往他處。


欣賞完一樓大廳後,進入外廳角落通往2樓的台階,轉彎後沿著大理石斜坡往上爬。


因為沒有樓梯,上2樓的迴廊坡度較緩,感覺繞了好幾圈。據說這樣方便蘇丹或其嬪妃可以搭轎子上2樓。


2樓的四方形迴廊,在帝國大門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廂,照片後方三個拱門很多人擠得地方就是皇后的位置。


由皇后包廂所在位置往下看,視野的確不錯。因為2樓高度滿高的,所以下方1樓的遊客看起來顯得渺小。


主耶穌、聖母瑪利亞與施洗約翰祈禱圖。13世紀作品,下半部雖嚴重毀壞,人物臉孔仍清晰可見。左側聖母面容哀戚,是經典的求主垂憐像。


女皇奉獻圖(Empress Zoe Mosaic),11世紀作品。主耶穌基督身著藍袍,左側君士坦丁九世正將一袋黃金獻給主,佐伊女皇則獻上卷軸。佐伊女皇是東羅馬帝國權勢最大的女皇,一生結過3次婚,這三個頭像都曾被刮去重換。


聖母抱子像。12世紀作品,內容是康奈諾斯皇帝夫婦向聖母奉獻。


丹多洛之墓。傳說中丹多洛年輕時曾在君士坦丁堡從商,遭陷入獄並失去雙眼。所以丹多洛在1204年第4次十字軍東征時,夾帶私怨血洗君士坦丁堡。一般認為後世立碑是專供人吐口水洩憤之用。


回到1樓,離開博物館前,出口處上方有最後一幅鑲崁畫,完成於944年。觀者左方為查士丁尼一世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獻給聖母;右側為君士坦丁一世將城堡獻上,在當時皇帝是兼任牧首的制度。


出口處外側可以看見這座1740年所增建的淨禮池,為穆斯林進入清真寺參拜前洗淨手腳之用。


離開聖索菲亞博物館後,隨即參觀就在附近的托普卡匹皇宮。這是帝國皇室行政與居住的地方,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後,在此建立新皇宮。上圖後方是進入皇宮的第一道城門--帝王之門。


進入帝王之門後即為第一庭院,又稱禁衛軍庭院,過去是土耳其軍隊的訓練場所。


進入第一庭院後,左方這棟建築是君士坦丁堡蓋的第一座教堂,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前,又稱聖伊蓮娜教堂。鄂圖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教堂被劃入皇宮範圍,充當軍火庫而保留至今。


進入崇敬門之前右側有一處噴泉,供古代劊子手行斬首死刑後,清洗雙手與刑具。旁邊即為入皇宮的售票處。


穿過第一庭院的林蔭道後,來到皇宮的第二道城門--崇敬之門。建於1542年,左右各有一個八角形尖塔。以往帝國官員與外賓均要在此下馬步行,只有蘇丹才能騎馬通過。


上次去凱末爾紀念園區要安檢,這次進入皇宮也要安檢,是有這麼重視安全嗎?


過了崇敬之門後就是第二庭院,右前方往御膳房兩旁都是高聳入雲的肖楠樹,除了壯觀外,在這大熱天感覺遮蔭效果特好。


狹長的御膳房是托普卡匹皇宮的一個重要特色。部分建於十五世紀,但在1574年被焚毀。宮廷建築師錫南將宮廷御膳房重建,皇宮上下約4000人的飲食全出於此。


在後宮入口旁的白色建築為正義之塔,據說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面上看到的高塔,就是這個地標,是宮內最高的建築。


以圓頂及大理石柱完成洛可可風貌的幸福(吉兆)之門,建於1774年,幸福之門只有蘇丹才可以進入,過門之後即為第三庭院,是宮中的私人領域及居所。


後方建築原是征服者之亭的帝國寶庫珍寶館,建於1460年左右。征服者亭樓共有兩層,建在懸崖頂部,可在征服者亭樓的門前以極佳的角度觀賞馬摩拉海及博斯魯斯海峽。導遊在這個地方就放牛吃草,讓我們自己去逛,這個導遊也太好當了。


大部分的人都直接先下去第四庭院區。左邊的大亭樓又稱邁吉德閣,乃蘇丹阿卜杜勒於1840年建造,是宮內最後一個建築,用作皇室招待賓客及休憩用地。右邊為陽台清真寺,前方有非常棒的觀景平台。


陽台清真寺這裡可以看到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博斯普魯斯大橋、海上船隻也清楚可見,視野良好,可說是皇宮內人潮最多的地方。


第四庭院區內的巴格達宮,建於1639年,是為了紀念穆拉德四世在巴格達戰役中打了勝仗。


從18世紀起,巴格達宮作為私人宮殿的圖書館使用。


大熱天的,大家也都懶得去逛,我們跟很多人一樣,跑到下方的景觀餐廳,買瓶水或飲料,就坐在海邊吹海風賞海景,悠閒慢活,最愜意不過了!


逛了一整天的伊斯坦堡景點,旅行色特別安排晚餐到東方快車火車站餐廳。




當然這座火車站現在已經沒有火車開進來,前方倒是有輕軌的電車。


據說有部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後來被拍成電影。 因為東方快車路線的終點站就是伊斯坦堡Sirkeci這個地方,很多人追劇因此慕名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