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1060621錐麓古道行

日期:6/21/2017  距離:燕子口<-->斷崖駐在所來回共6.2KM


本來今天是要去登雪山主東線的。因為上波梅雨下到昨天,中橫公路又接連坍方及砸車出事,為了安全,決定放棄這次雪山線。於是臨時決定去爬錐麓古道。雖然錐麓有總量管制,平日95人,假日156人。前一天上網去申請入園都還可以。也順利核准入園。


除了入園證,還得申請入山證。但是線上申請入山證必須5天前提出,否則只好去下述地點臨櫃去辦理:縣警局保安科、所轄新城分局或太魯閣國家公園警察隊,我決定明天一早順路再去太警隊辦就好。


太警隊全名如上圖,他就在太管處,過遊客中心再往前一點就到。早上六點就有警察在值班了,花個10分鐘填個表格就好了,免費。


太警隊前的環境教育中心,2008.6.1開幕,肩負起實質生態維護責任,是環境教育重要一環,發揮國家公園生態教育。也被遊客譽為東台灣最大的優質環境教育場域平台。



館前道路旁一整排的樹籬植栽,開滿了黃色的花朵,一大清早,隨風搖曳,煞是美觀!


從今年3月16日起,爬錐麓古道必須要收費了,而收費亭就在布洛灣台地下方台8線179.3K處的溪畔服務站,就是安全帽借用發放處。入園券只能現場買,沒有開放線上預購。


基於使用者付費,和有更充裕的經費來整理和維護步道,我覺得收費是合理且應該的。


太管處建議自行開車者,可以將車輛先停妥於往布洛灣遊憩區方向的聯絡道路白線內,購買票劵後,再步行(約1公里)至燕子口查核台進入錐麓古道。我覺得這樣停車空間比較寬裕且放心。


利用這段約1公里的路程當作熱身也不錯,畢竟這峽谷的地形美景可是享譽國際的。過了溪畔隧道後,遠遠就可以看到錐麓吊橋和入口處綠頂帳篷的查核處。


因為有收費挹注後,就可請專人來管理入口查核的工作,記得要帶身分證喔,否則若嚴格執行不給進入就掃興了!


入口處會上鎖,得經過管理員打開後,才可以正式入園。


7:50正式下到錐麓吊橋。哇!我是登記簿上最後一個申請入園的,卻是今天第一個報到入園的遊客(入園時間限定早上7-10點),所以現在是一個人獨享這錐麓吊橋。


吊橋下方正是太魯閣最經典的立霧溪切割大理石峽谷地形。因為這幾天有致災性的梅雨,所以河裡都是夾雜泥沙碎石的混濁溪水,河水切割正一分一秒的進行著!


過了吊橋就正式進入錐麓古道了,這裡也立了導覽解說的立牌和地圖。古道原是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日方為了理番再次修築拓寬而成。


解說牌旁有0.1K的里程樁柱,若是百岳的路上它還有防迷路的功用,只是這條古道維護的太好,根本不會迷路,它純粹就是方便遊客了解自己的行進距離。


由此到古道開放的終點斷崖駐在所距離有3K,也就是目前只開放東段的3.1K。


現在林務局對於步道的設置,大多利用森林中的倒木就地做為階梯棧道支用。就地取材這樣也比較符合環保的潮流。


整條步道維護得很好,連這平坦的道路旁邊也會綁置繩索,方便登山客使用。難怪這是屬於全民皆宜的親民步道,很容易親近。


步道里程牌有時也會利用地形上的大塊石頭,直接就釘在上面,不過好像歪掉了。


長滿青苔的石壁上釘著「小心毒蛇、毒蜂襲擾」的提醒告示。台灣的毒蛇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高山活動,錐麓古道海拔最高約1100公尺,所以的確是毒蛇的活動區。每次去登百岳,高度大多超過2500公尺以上,那種高度就不會有毒蛇的。


步道也不是一路都平坦好走。台灣是多雨的天氣,雨季時,較細小的泥土被流走,就會剩下、形成像這樣河床的步道。天氣好,石面不濕滑,只要小心,也不難走。


步道間的排水溝,不用水泥施作,一樣是用木頭當圍牆,小地方也見得到林務局的環保用心。


行進間,忽然飄來陣陣的花香。原來這是一段七里香的林間步道。遠遠就聞得到,難怪叫做「七里」香。


七里香屬於灌木,生長比較慢。但是,樹型優美,很適合做為庭園的裝飾或盆栽。數年前,大陸高價收購,一度造成大批七里香遭到盜挖的浩劫。


0.9K附近,河床型的大石頭步道更形明顯,石頭上面的青苔說明,這裡的環境應該是比較潮濕,行走要很小心。


過了1K的里程後,路面忽然變寬了,兩旁蘆葦芒草砍到後,露出整條寬敞道路,好像可以給車輛行走呢。


原來是巴達岡駐在所到了。兩根頹圮的門柱依然盡職的矗立在古道上,訴說昔日古道上的風華歷史,守護著古道上來來往往的旅者。


1914年太魯閣之役後,日本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四、五百名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工作。而錐麓古道沿線就設有四個警察駐在所(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


這就是東段規模最大的巴達岡駐在所遺址。巴達岡太魯閣族語意為「麻竹」,也有「突擊戰地」的意思。巴達岡為富世與天祥間的休憩處,就是日據時期太魯閣經合歡越道路與外界交換食物、彈藥武器之地,具有戰略險要之地勢。


 遺址上遺留的石造儲水器,根據我的經驗,這可能是給雞鴨等養殖家禽類喝水用的。



另一處廢棄的儲水池,將接引的山泉水儲存在此,洗衣、煮飯或燒熱水洗澡用。

遺址上也有好像是研磨機之類的機器。日本人的敬業精神,可用一生懸命來形容。即使被派到這深山野外的地方來值勤,還是把妻子小孩全家都帶過來一起生活,也才會有這婦女使用的做粿的機器。


巴達岡其實有分上中下三層台地。除民生設施外,還設有警察駐在所、衛生所、番童教育所。如今的台地上只剩下駐在所的地基與門柱遺跡,時空飛逝,雖然駐在所人去樓倒,依然用它殘存的遺跡,述說著它過往的歷史。


站在歷史遺跡的現場,思緒不斷飛揚,懷古之幽情油然而生,拿起手機錄影巡禮一番。


離開駐在所,繼續往上前進。1.2K處來到了巴達岡二號吊橋。但是,整路上並沒有看到一號橋啊?


後來,查了一些文獻資料才知道,巴達岡下切燕子口這段路並非原始的古道,所以才看不到一號吊橋。


從吊橋往下看深豁溪谷,瀑布猶如一條白練拋向碧綠的小潭水,我想像自己盤腿於溪谷河床,雙眼緊閉冥想,這該是修練的絕佳場所啊!


很意外,這個季節造訪錐麓古道,沿途並未見到太多的開花植物,來替古道點綴顏色。


倒是從樹梢上垂下來的毛毛蟲,或是在路邊張網捕食的蜘蛛還不少。所以建議來走古道的遊客,一定要睜大眼睛,別被這些蟲給螫了。最好像我一樣,長袖長褲加上頭巾包裹,自我保護要做好。


沿途看到了3、4位的古道維修工人,揹著割草機或竹簍認真的工作著。有收費,就有人力!


2.2K後可以看到這個用手工挖鑿的隧道,長度不長,高度也不高,所以進入隧道時得小心頭別去撞到了。

這應該是古道上唯一的一座鐵製橋梁。舊路也是沿著山壁腰繞而行。有了這座橋,縮短了些距離,重點是更安全了!

來到了2.5K處,也正式進入了古道最精華段落的錐麓斷崖。

太管處還特地設立告示牌,要大家提高警覺,注意落石,並快速通過。不過,事實剛好相反,遊客反而大多停留更久,因為都忙著在拍照。

站在斷崖邊,可以清楚看到底下的中橫公路猶如一條盤旋山中的巨龍,還有車輛行駛其中。

古道位於三角錐山的山腰間,是合歡越嶺道中保留最完整的路段。古道高懸於斷崖之上,與立霧溪谷垂直落差達500公尺,站在崖邊令人屏息!

我也要求自己謹守安全原則:行進間不看風景,拍照時一定不行進。畢竟安全才是最高的原則啊!

這也是步道上唯二的隧道,純粹用手工一槌一槌敲打出來的。過了隧道後,就一直下坡往斷崖駐在所。

9:50即抵達開放路線的終點斷崖駐在所,現場已無任何的建物,僅有兩排座椅在這寬敞的空間供旅客休息。

錐麓駐在所位在後面的2.5K處。可惜目前沒有開放路線前往,太管處要旅客原路折返。

越過封鎖的柵門,想往下找個僻靜處尿尿。忽然瞧見前方有座紀念石碑,乃趨前探看。

「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google一下,是為了紀念1916年在這裡遇害的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1916年,距離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僅2年,這段錐麓古道也才在前一年(1915年)修建完成。持館先生遇害時,撫番道才剛開不久,那時的太魯閣族人對於用武力鎮壓他們的日本人,想必然還有不少怨恨吧,而當年的恩恩怨怨,如今也僅能在此印滿苔痕的古碑上,尋得些蛛絲馬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