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1070207印度朝聖D7--吠舍離重閣講堂_佛陀舍利塔_凱薩里亞塔

今天要離開王舍城,越過恆河,前往西北方200公里外的吠舍離Vaishali。所以一早4點就得起床,5:30上車出發。今天的塵霾似乎好些,晨曦中可以看見大片綠油油的印度大地,沿途田野蔥綠,一望無際,這應該就是著名的恆河平原,真是遼闊而肥沃。
行車一個半小時後,有女菩薩向導遊搖搖小指(想要上廁所)。在印度的「高速公路」上少有休息站可以上廁所,司機於是找了路邊稍微可遮掩的地方,女生拿了衣服或大的紗麗互相幫忙,在這荒郊野外就地解決。至於男生,站一排到處都可以上。唉!這就是印度啊!


經過巴特那(摩揭陀國首都)後,車子直上甘地大橋。甘地大橋橫跨恆河兩岸,總長約有6公里。


晨光灑落在河面上,望著這遼闊浩蕩的恆河,除了宗教上的身心洗滌之外,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生活及灌溉之便,難怪被稱為母親之河。


車停後,我們步行前往吠舍離遺蹟公園。這個現代小村,經過了數千年,依舊貧窮落後。人居住在茅舍內,屋外養牛羊狗。


在佛陀時代16大國中的跋耆聯邦,是由車離和跋耆等部族共同組成。眼前小村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就是當時聯邦共和國的國都。


比哈爾邦Bihar作為印度最貧窮的區域,教育資源更是貧瘠。更因為種姓階級的觀念,很多賤民的孩童根本而法上學,被迫從事童工或到街上乞討。這位先生可以聚集這麼孩童在路邊「上課」,也沒有黑板或其他教材,除了讓朝聖客看以外,我不知道還能如何進行教育活動?


家戶門前擺賣的柚子,有點像台灣的紅心文旦,鮮紅欲滴的果肉,讓人想剝開來吃上一口。


導遊買了票後就進入了吠舍離遺蹟公園。這是一座佔地廣闊的遺址,還有很多的遺蹟都尚埋沒在這片綠草地之下。

在吠舍離最重要的事件要算是女眾從此可以出家進入僧團修行了,讓佛門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吠舍離具足。

師父首先帶領我們到佛教史上第一個比丘尼居住的僧院遺址。時間倒回至2500年前,當佛陀正覺後回到迦毗羅衛國,撫養他成長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也萌生出家的念頭。在淨飯王過世後,她和佛陀俗家妻子耶輸陀羅及其他釋迦族婦女向佛陀請求出家。連續三次,都未獲佛陀的同意。


試想在當時種姓制度下的環境氛圍,婦女出家將對社會、僧團產生多大的衝擊啊!單單是安全考量和生理的不便就是一大問題。但是大愛道為了展現決心,帶領這群宮中婦女剔除頭髮、換上袈裟,風塵僕僕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到吠舍離來見佛陀。在阿難尊者的懇求協助下,佛陀終於訂下八敬法戒律的條件,同意女眾出家成為沙門,開創劃時代的兩性平等運動。


吠舍離另一個有名的佛教故事則是度化庵摩波利(Amrapali),她是位麗質天生,歌舞伎樂非凡的名妓。在聽過世尊說法後,禮請佛陀第二天至家中接受供養,佛陀答應了。消息傳至離車王族的耳中,他們提出以十萬金錢換取這次供養機會,但被庵摩波利拒絕。第二天佛陀依約前來,並開示正法。也順利度化了庵摩波利成為一位比傑出的丘尼,並奉獻出芒果園精舍。除了兩性平權外,這又是佛陀打破社會成見,展現人無分貴賤,眾生平等的教化胸懷。


公園中最醒目的就是這座阿育王石柱了,這是阿育王為了標示佛陀最後一次在此正式開示說法之地而豎立的。奇蹟似的保存了2000餘年,依舊完整無缺,屹立不搖。


高齡80的佛陀,在知道自己生命將盡,阿難又對佛說出自己的恐慌無措心情時,決定召集吠舍離附近的比丘僧眾,齊聚於此的重閣講堂,做了生命中最後一次的說法開示:「諸因緣合和法皆有壞時,當精勤取證!如來的圓寂甚近,三月後如來即將入滅。」讓後世的人們在沒有世尊的引導下,仍舊能依循內覺自省的實踐修行,得見法的光明。

石柱附近的這座長方形水池,目前雖然沒有水而呈現乾涸,但這可是有名的獼猴池。傳說佛陀曾在這片樹林遊化時,林中獼猴見世尊法相後,十分敬服,乃以手爪掘土成池,獻給佛陀沐浴飲用,因有此名。


緊鄰阿育王石柱旁,有一座紅磚覆缽式佛塔,據說也是阿育王所造,又稱為阿難舍利塔。傳說阿難晚年欲度恆河到吠舍離自行入滅,時值摩揭陀國和吠舍離兩國準備開戰之際,阿闍世王聞訊趕來挽留阿難,吠舍離人民也整軍來迎接阿難,兩國對峙互不相讓。阿難為免兩國升起戰端,乃飛身到恆河上空,以神通力自行火化,舍利則飛落兩岸,兩國各得一份而止息了紛爭,這就是阿難舍利塔的由來。


依例繞行佛塔,師父也述說藥師經的出處也在這裡。當年吠舍離發生了瘟疫,佛陀告訴吠舍離國王誦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久之後瘟疫就消除了。佛陀就在吠舍離講授藥師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為人所知悉的口的藥師經.....」。


清晨由網路新聞得知,昨晚花蓮發生大地震,花蓮震度達7及,雖然第一時間連絡上在花蓮的老婆,得知家中一切無恙。但網路上瘋傳統帥飯店和翠堤大樓倒塌的驚悚照片,仍讓人為花蓮鄉親的生命財產擔憂。在師父播放的清涼樂音中,我合掌祈求如來慈悲,保佑家鄉一切均安!


阿育王在印度立了許多石柱來紀念佛法,一般石柱多朝向鹿野苑,象徵佛法初始轉法輪,只有這一尊「哀傷的獅子」面向西北方,遙望著佛陀涅槃的拘尸那羅,下垂的獅子尾巴,象徵佛陀即將入滅的哀戚。


離開吠舍離後,前往參觀佛陀舍利塔。入口處前方有一巨大長方形水池,據說是昔日的加冕典禮用水池。當選的離車族統治者,就是在此沐浴潔身,塗抹香油接受加冕。後方又再次見到這覆缽式白色佛塔,也是由日本妙法寺興建的世界和平紀念佛塔。


道路旁水池的另一邊就是佛陀舍利塔。沿著修剪整齊的通道走去,遠處淡青色傘狀的鐵皮屋頂就是佛陀舍利塔。


佛陀入滅火化後,舍利分為八分,離車族也分得其中一份,便在此處設立了佛塔供奉。只是目前佛塔幾乎已經全毀,只剩部分殘存的基座,以圓形的鐵欄杆圍籬保護著遺蹟。


跟隨師父腳步,雙手合十,追憶佛祖。恭敬的右繞佛塔,這是我們來到佛陀八大聖地朝聖非常重要的功課,不為右繞佛塔的利益與功德,只是圓滿作為佛陀弟子飲水思源的本分。


回飯店用完午餐,繼續下午的朝聖之行,來到了吠舍離不遠的凱薩里亞塔。園區面積廣闊,覆缽型的大塔規模猶如一座小山。

將鏡頭拉近來看,環繞大塔外面的磚牆,是一層一層階梯式的佛龕造型,可惜佛像大多已遭破壞。我閉上眼睛,想像著若非經過戰爭和異教徒的破壞,這座大塔該會是多麼莊嚴美麗的經典佛教藝術啊!


大塔的由來,據說是佛陀準備離開吠舍離,前往拘尸那羅入滅,離車族人感受到或許是最後的別離,依依不捨佛陀的離去。佛陀乃以所用之缽在此相贈,而那只佛陀所用之缽就存放在這座大塔中心深處。


離開吠舍離,我們還要拉車3個多小時前往280公里外的拘尸那羅,這段路程不但遠,而且路況很差,不少路面都是顛頗的泥土石頭路,加上剛開始司機開得比較快,很多團員都巔的七葷八素的。近晚上7點,才抵達入住的蓮花飯店(Lotus Nikko Hot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