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整來到了入口處,雖然園區主人早已杳然離去,紅磚色的城門建築和門口警衛,依然讓人感覺到古帝國時期皇宮禁衛的森嚴。
經過城門入口後,得經過安檢的手續。導遊一直提醒大家不要帶大包包,有個小腰包可以裝錢包、相機和礦泉水即可。我們來得早,又是假日過後的星期一,所以安檢時沒有遇見長長的人龍。
經過安檢後,順利進入前庭區。信步走向主體建築的大門,兩側整齊對稱的廂房建築,好像站立挺直的儀隊士兵歡迎遊客的到來。
走過前庭後,右手方即可見到整個進入泰姬瑪哈陵區的正門。正門建築上方有一排白色的小圓頂,總共有十一顆。
從前庭遠處看正門上方,其實是有兩排的小圓頂,所以總共是22顆,每一顆代表一年,說明泰姬瑪哈陵總共花費了22年的時間才完成建造。
解說的紀念碑文,描述了故事的由來和整個興建的過程。
走過正門,正式進入了園區的蒙兀兒花園。這是一個由成吉斯汗後代入侵印度所開創的政權。1526年帖木兒帝國的後裔──巴卑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
進入正門後,映入眼簾的就是這美輪美奐的泰姬瑪哈陵。而故事主角則是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任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慕塔芝‧瑪哈,他們在一個皇室舞會中邂逅,兩人相戀後結為連理。
入正門的左方長廊走到底是可以上廁所的洗手間。長廊內有印度教建築的主題展覽。導遊在此讓我們自由活動,結束後也在此集合。
再偉大的建築,如果失去了故事,也會黯然失色。話說沙賈汗和慕塔芝‧瑪哈兩人感情非常的好,沙賈汗無論是在皇宮內或是馳騁沙場,慕塔芝‧瑪哈始終形影不離,陪在身邊。
在兩人相識19年期間,瑪哈一共為沙賈汗生下8男6女,最後在軍營中難產而死。天哪!這也太恩愛了吧!總共14個愛情結晶耶!
更難能可貴的是,沙賈汗對已經生產過14個小孩後的瑪哈,可能身材皮膚早已變形,人老珠黃了,可是國王對她依然疼愛如昔,這樣的男人真的是太令人佩服了!
也因為這樣堅貞的愛情,讓瑪哈在臨終前向沙賈汗要求終生不得再娶,並要為她建造一座人人可瞻仰的美麗陵墓時,這個男人一口答應了,並信守了他的諾言。
來到陵寢前,回望正門,皇家花園氣勢非凡。沙賈汗果然終其一生沒有再娶,同時自 1631年起花了 22 年時間,耗資4千萬盧比,徵招了 2 萬名工匠,完成了這座令世人驚奇的白色大理石藝術建築,作為愛妃長眠之所,也為傳誦後世的愛情神話留下見證。
陵寢兩側各建有一座清真寺,左側是可做為實際禮拜的場所,右側則純粹是為了建築上的視覺平衡所建,並非真的清真寺。
泰姬瑪哈陵建築的材料是從印度各地和亞洲來,以逾1千頭大象運送這些建築材料,綠松石來自中國西藏、青金石來自阿富汗、水晶和翡翠來自中國,碧玉來自印度的旁遮普邦、檀香和紅寶石來自印度南部四邦、孔雀石和琉璃來自緬甸、象牙和白玉來自泰國、藍寶石來自斯里蘭卡、瑪瑙和黑曜石來自阿拉伯、珊瑚和螢石來自波斯、黃金和白銀來自朝鮮、綠寶石和鹿角來自越南。(碑文紀載,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陵寢內部不能拍照。參觀完陵寢後,走出外面的廣場。仔細看這四根高聳的喚拜塔,是否真的有向外12度的傾斜?據說當初在設計時,為了確保主體安全,四根塔柱都是向外12度傾斜,即使地震倒塌也不會壓到陵寢主體建築。
泰姬瑪哈陵是建築在恆河的最大支流亞穆納河旁,聽說印度當局擔心氣候變遷的暴雨,在不確定的將來會侵蝕掏空泰姬瑪哈陵的地基。
遙望河對岸的場址,據說沙賈汗有意在亞穆納河北岸用純黑的大理石替自己建一座陵墓,中間以白色和黑色大理石橋連接,與泰姬陵遙遙相對,但最後被篡位的兒子打斷了計畫。
1983年泰姬瑪哈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被譽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接著搭車前往印度首都新德里。它有兩千五百多萬人口,是印度的經濟和行政中心,交通非常繁忙與擁擠。雖是首都,但是在一些公園街角還是可見隨地大小便,整體的文明素質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遊覽車進入新德里市區,又被這裡的交通警察給攔下來開單了。導遊說,掛其他邦車牌的車子進入新德里常常會被攔下,感覺像是繳保護費一樣。
新德里市區最醒目的就是這印度門(India Gate)。印度門建於1921年,高42米。它是由紅色砂岩和花崗岩建成,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為英屬印度而喪生的90000名不列顛印度軍隊士兵。
印度門可說位於新德里的心臟,許多重要的道路從這裡向外放射出去。
寬廣筆直的大道,花木扶疏,整齊的景觀,企圖營造有歐洲街頭景觀的味道。
今晚住宿在ITC Dwark Welcome Hotel五星級的飯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